注:本文价格信息整理自公开资料,仅供参考,实际价格以陵园公示为准。
增能理论强调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来促进其自我发展和积极改变。这一理论认为,通过赋予个体更多的权力和资源,可以激发其内在的潜能,从而实现自我成长与蜕变,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理念,鼓励人们不断挑战自我,努力提升能力,以实现更好的未来。
殡葬行业作为社会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从业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服务质量和社会福祉。
民政部一零一研究所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8-2022)》中,该所课题组对全国15个省份30个地市150家殡葬服务机构进行调研显示,殡葬职工的心理压力源主要来自个人因素、工作环境和社会认知三个方面。行业特殊性带来的精神压力是殡葬职工工作压力的主要来源。
首先,殡葬职工在进行遗体接运、告别、火化等工作时,难以从工作中抽离情绪,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其次,殡葬职工长期接触情绪哀伤的逝者家属,每天面临遗体处理等工作内容,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不规律,容易导致职工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创伤。而社会对殡葬行业的偏见和歧视,使得殡葬职工常常感到被孤立和误解。
当前,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一线殡葬职工,普遍存在焦虑情绪。这种状况不仅影响职工的个人生活质量,也可能降低其服务质量,进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殡葬职工的心理健康水平是殡葬行业应当考虑的现实问题。
增能理论视角下,殡葬职工心理健康工作的核心原则一是尊重主体性,肯定殡葬职工的专业价值和社会贡献;二是资源导向,聚焦殡葬职工自身与环境的优势资源;三是参与式赋能,通过平等对话和协作,激发殡葬职工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系统性支持,从组织、社会多层面构建支持网络,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建立培训机制、加强宣传引导等措施,消除结构性障碍。
个人层面:提升自我效能感
一是职业价值重建。通过叙事治疗、团体讨论等方式,如开展“生命摆渡人”主题演讲活动,引导殡葬职工重新诠释职业意义。在日常工作中,记录工作中的温暖故事,增强职业自豪感。
二是情绪管理能力培养。通过插花、读书会、沙盘游戏、体育活动等方式,殡葬职工开展情绪释放训练,处理压抑情绪。运用“心理隔离技术”,区分工作角色与生活角色,减少情感代入的负面影响。
三是技能提升与职业规划。通过殡葬礼仪、应急处理、沟通技巧等培训,增强专业自信。为适应发展新趋势,制定技能提升路径,可以跨领域学习摄影、视频制作、写作等技能,减少职业停滞感。鼓励殡葬职工发展个人兴趣爱好,平衡工作与生活。
组织层面:构建支持性环境
一是建立心理互助机制。殡葬单位内部可成立心理支持小组,通过同事支持分享经验、缓解孤独感、缓解压抑情绪。发挥“传帮带”的优良传统,让经验丰富的职工指导新人,分享应对策略。殡葬单位还可以邀请心理咨询师开展团体辅导,聚焦“生命教育”“情绪疏导”等主题。
二是优化工作机制。实行轮岗制或弹性休息,避免长期接触高强度哀伤场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可设立“心理缓冲时间”“压力释放角”,如利用下班前30分钟开展压力释放活动,帮助殡葬职工情绪过渡。
三是文化氛围营造。日常工作中,管理者要善于发现职工的闪光点,公开肯定职工贡献,减少隐性歧视。可以发挥党组织作用,通过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志愿者、先进工作者等表彰仪式增加荣誉感。同时,还可以充分运用工会资源,开展妇女节、青年节等活动,强化团队归属感。
社会层面:提升认同感
一是公众教育倡导。党委政府职能部门在推进殡葬改革的移风易俗活动中,可利用媒体宣传殡葬行业的人文价值,塑造“生命服务者”的正面形象,增进公众理解。殡葬机构可以联合院校开展生命教育,让生命文化进入校园,让学生、社会公众认识死亡,感受生命的价值,了解殡葬工作的重要意义。
二是家庭支持计划。为职工家属举办心理讲座、茶话会,帮助其理解殡葬工作的特殊性,增强家庭内部的情感支持,稳定职工家庭关系。
三是探索行业交流。探索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不同机构职工间的经验分享和相互支持。借助专业社工服务机构,设置心理抚慰室,在对群众开展悲伤辅导的同时,加强对殡葬职工心理问题疏导研究,探索新模式,辅导殡葬职工心理健康建设工作。
通过增能视角的心理辅导,殡葬职工不仅能缓解心理压力,更能从被动承受者转变为具有抗逆力和价值感的职业群体,最终实现个人成长与行业发展的良性互动,对殡葬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浏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