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陵园
市县
热门城市 北京 上海 广州 深圳 成都 杭州 南京 天津 武汉 重庆
陕西 西安 咸阳 宝鸡 渭南 汉中 榆林 延安 安康 商洛 铜川 神木 韩城 府谷 靖边 定边
山西 太原 临汾 大同 运城 晋中 长治 晋城 阳泉 吕梁 忻州 朔州 临猗 清徐 柳林 高平 泽州 襄垣 孝义
湖北 武汉 宜昌 襄阳 荆州 十堰 黄石 孝感 黄冈 恩施 荆门 咸宁 鄂州 随州 潜江 天门 仙桃 神农架 宜都 汉川 枣阳 武穴 钟祥 京山 沙洋 松滋 广水 赤壁 老河口 谷城 宜城 南漳 云梦 安陆 大悟 孝昌 当阳 枝江 嘉鱼 随县
安徽 合肥 芜湖 蚌埠 阜阳 淮南 安庆 宿州 六安 淮北 滁州 马鞍山 铜陵 宣城 亳州 黄山 池州 巢湖 和县 霍邱 桐城 宁国 天长 东至 无为
湖南 长沙 株洲 益阳 常德 衡阳 湘潭 岳阳 郴州 邵阳 怀化 永州 娄底 湘西 张家界 醴陵 澧县 桂阳 资兴 永兴 常宁 祁东 衡东 冷水 江涟源 双峰 邵阳县 邵东 沅江 南县 祁阳 湘阴 华容 慈利 攸县
福建 福州 厦门 泉州 莆田 漳州 宁德 三明 南平 龙岩 武夷山 石狮 晋江 南安 龙海 上杭 福安 福鼎 安溪 永春 永安 漳浦
四川 成都 绵阳 德阳 南充 宜宾 自贡 乐山 泸州 达州 内江 遂宁 攀枝花 眉山 广安 资阳 凉山 广元 雅安 巴中 阿坝 甘孜 安岳 广汉 简阳 仁寿 射洪 大竹 宣汉 渠县 长宁
河北 石家庄 保定 唐山 廊坊 邯郸 秦皇岛 沧州 邢台 衡水 张家口 承德 定州 馆陶 张北 赵县 正定 迁安市 任丘 三河 武安 雄安 新区 燕郊 涿州 河间 黄骅 沧县 磁县 涉县 霸州 香河 固安 遵化市 迁西 玉田 滦南 沙河
新疆 乌鲁木齐 昌吉 巴音郭楞 伊犁 阿克苏 喀什 哈密 克拉玛依 博尔塔拉 吐鲁番 和田 石河子 克孜勒苏 阿拉尔 五家渠 图木舒克 库尔勒 阿勒泰 塔城
江苏 苏州 南京 无锡 常州 徐州 南通 扬州 盐城 淮安 连云港 泰州 宿迁 镇江 沭阳 大丰 如皋 启东 溧阳 海门 东海 扬中 兴化 新沂 泰兴 如东 邳州 沛县 靖江 建湖 海安 东台 丹阳 宝应县 灌南 灌云 姜堰 金坛 昆山 泗洪 泗阳 句容 射阳 阜宁 响水 盱眙 金湖 江阴
广东 深圳 广州 东莞 佛山 中山 珠海 惠州 江门 汕头 湛江 肇庆 茂名 揭阳 梅州 清远 阳江 韶关 河源 云浮 汕尾 潮州 台山 阳春 顺德 惠东 博罗 海丰 开平 陆丰
吉林 长春 吉林 四平 延边 松原 白城 通化 白山 辽源 公主岭 梅河口 扶余 长岭 桦甸 磐石 梨树县
西藏 拉萨 日喀则 山南 林芝 昌都 那曲 阿里 日土 改则
广西 南宁 柳州 桂林 玉林 梧州 北海 贵港 钦州 百色 河池 来宾 贺州 防城港 崇左 桂平 北流 博白 岑溪
辽宁 沈阳 大连 鞍山 锦州 抚顺 营口 盘锦 朝阳 丹东 辽阳 本溪 葫芦岛 铁岭 阜新 庄河 瓦房店 灯塔 凤城 北票 开原
云南 昆明 曲靖 大理 红河 玉溪 丽江 文山 楚雄 西双版纳 昭通 德宏 普洱 保山 临沧 迪庆 怒江 弥勒 安宁 宣威
贵州 贵阳 遵义 黔东南 黔南州 六盘水 毕节 铜仁 安顺 黔西南 仁怀 清镇
浙江 杭州 宁波 温州 金华 嘉兴 台州 绍兴 湖州 丽水 衢州 舟山 乐清 瑞安 义乌 余姚 诸暨 象山 温岭 桐乡 慈溪 长兴 嘉善 海宁 德清 东阳 安吉 苍南 临海 永康 玉环 平湖 海盐 武义县 嵊州 新昌 江山 平阳
宁夏 银川 吴忠 石嘴山 中卫 固原
甘肃 兰州 天水 白银 庆阳 平凉 酒泉 张掖 武威 定西 金昌 陇南 临夏 嘉峪关 甘南 敦煌
海南 海口 三亚 五指山 三沙 琼海 文昌 万宁 屯昌 琼中 陵水 东方 定安 澄迈 保亭 白沙 儋州
内蒙古 呼和浩特 包头 赤峰 鄂尔多斯 通辽 呼伦贝尔 巴彦淖尔市 乌兰察布 锡林郭勒 兴安盟 乌海 阿拉善盟 海拉尔
青海 西宁 海西 海北 果洛 海东 黄南 玉树 海南 格尔木
河南 郑州 洛阳 新乡 南阳 许昌 平顶山 安阳 焦作 商丘 开封 濮阳 周口 信阳 驻马店 漯河 三门峡 鹤壁 济源 明港 鄢陵 禹州 长葛 灵宝 杞县 汝州 项城 偃师 长垣 滑县 林州 沁阳 孟州 温县 尉氏 兰考 通许 新安 伊川 孟津 宜阳 舞钢 永城 睢县 鹿邑 渑池 沈丘 太康 商水 淇县 浚县 范县 固始 淮滨 邓州 新野
黑龙江 哈尔滨 大庆 齐齐哈尔 牡丹江 绥化 佳木斯 鸡西 双鸭山 鹤岗 黑河 伊春 七台河 大兴安岭 安达 肇东 肇州
港澳台 中国香港 中国澳门 中国台湾
在线帮助
祭祀网专业介绍殡葬信息级祭祀相关内容

咨询服务热线:400-0000-391

网址:http://lingmuxx.com/
主页 > 公墓资讯 > 云南公墓资讯 >

云南大理巍山县泥利午彝族古葬习俗研究

注:本文价格信息整理自公开资料,仅供参考,实际价格以陵园公示为准。

@云南南诏研究中心公号

编者按:《新唐书》《旧唐书》《南诏野史》《中国彝族通史》(云南出版集团、云南人民出版社201211月出版)《巍山彝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610月出版)等载:“蒙舍及诸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体……”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县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12月出版)817页载:“巍山彝族先民载明代以前实行火葬。火葬墓地在巍山随处可见,现出土的火葬罐多为元代和元代以前的。”

《南诏史论1-6辑》《指路》《哀牢密枯》等(云南南诏研究中心编纂,云南人民出版社、云南民族出版社、德宏民族出版社2003年至2019年出版)记载:明清以前,巍山彝族地区均为火葬,明代推行汉文化后,巍山地区才逐步推行土葬。四川、贵州、广西、云南各地彝学专家均认可云南南诏研究中心的这一论点。

火葬是彝族先祖文明的文化遗产:此习俗源自远古,彝族自古崇拜火,“生死不离火”“火永不熄灭。人散了,把带火的柴捂在火塘灶灰里;人聚时,把火头柴扒出燃起火,喝茶喝酒欢聚……”很坚定地认为先祖去世后,灵魂升天化为星辰,火化是升天“最神秘最干净最尊重亡者”的最佳捷径,因此采用火化,让亡者升天,灵魂不灭,火化场满三年后由祭祀——毕摩招魂,后火化场回归大自然。只有家族中出现宵小之徒,或“浸猪笼”、严重破坏祖规者死亡,才采取深埋地下不让其投生(见四川大小凉山、楚雄、大理彝族毕摩经文文献)。四千年彝族人文始祖“六族分支”时期,彝族祖先通过观天象发明创造了十月太阳历历法,又将火葬推向了一个更为文明的高度:老人去世后,按十月历法推算选地,根据北斗七星转动火化,待亡者火化完毕,在火化场按北斗七星当时的位置摆放七个石头,三年后招魂,然后火化场归于大自然。此火化方式早于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文明数百年,符合人与自然的发展规律。

 

为深入研究彝族火葬历史和习俗,云南南诏研究中心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征求了祖国西南各地专家的意见。现将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专家李珍沙的论述刊发,李珍说:“泥利午彝族古时人死后以火焚尸,火葬是当地的传统葬俗。据唐樊绰《蛮书》记载:“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惟收两耳。南诏家则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明代后期巍山受到中央明王朝拓疆政策的影响,逐渐改为汉族棺木土葬习俗。明末清初以后,葬法与汉族大致相同,泥利午彝族基本为土葬习俗。”——

大理巍山县泥利午彝族古葬习俗研究

李  珍

摘要:泥利午是大理巍山县境内的一个彝族古村落,由于地处偏远山区,肃穆的宗教信仰、古老的庄严葬礼都曾让这个村庄充满了神秘感。笔者通过实地的田野调查,系统考察了当地保留的古老葬俗及其文化内涵。研究发现,泥利午彝族的葬俗仪式完整保留了腊罗巴支系的传统特征,包括探病、报丧、洗尸、开吊、出殡等十余个环节,这些文化内涵体现了彝族“三魂”观念和祖先崇拜。整理泥利午彝族古葬习俗文化材料,不仅为彝族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重要个案,也为外界理解西南彝族传统习俗的现代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关键词:巍山县;泥利午彝村;古老葬俗;民间文化;变迁研究

作者简介:李珍,女,彝族,楚雄彝族文化研究院社会历史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彝族社会历史文化研究,研究方向为:彝族民俗学、民间文学。在《云南师范大学论文集刊》《学术探索》《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毕节学院学报》《今日民族》等省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出版有《氏族传统的现代变迁》、《彝俗遗礼》等著作。荣获云南省社会科学奖、《今日民族》全国征文优秀奖、楚雄州社会科学奖。入选楚雄州政府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

一、彝村概况

泥利午村隶属于巍山县紫金乡新建村委会,地处山区。位于紫金乡东侧,距新建村委会14公里,距紫金乡政府28公里。海拔2200米,年平均气温15 ℃,年降水量980毫米,主要种植玉米、洋芋、荞麦、白芸豆等耐寒农作物及青梅果、核桃等经济林木。有耕地477亩,人均耕地1.54亩;有林地7748亩。

泥利午下辖1个村民小组,共86户380人,全部为彝族腊罗巴支系,全村为罗、茶二姓。泥利午,彝语音译为“泥怒巴”,泥利午为彝语翻译而来,“泥”在腊罗巴彝语方言中为“神秘”之意,“怒”为祭祖之意,“巴”,当地彝族人称“人”为“巴”,“泥怒巴”意为“神秘的祭祖村”。

关于泥利午村彝族来源,无相关史籍文献记载。笔者在泥利午中调查时,据当地村民说村中主要有茶、罗二姓,普遍称茶、罗二姓祖上为亲兄弟二人,茶姓始祖为长兄,二人原居于巍山县马鞍山乡芝麻坎,于明末清初年间因赶山追猎来到泥利午,兄弟二人见泥利午山清水秀土地肥沃,遂定居于此,逐渐繁衍。据村民相传兄弟二人,哥哥为人精明狡猾,弟弟憨厚老实,二人长大分家产时,哥哥算计先要了山地,从此子孙人丁凋零,最兴旺时也只发展了7户人家,至今仅剩1户;然而肯吃亏的弟弟却在后要了人,他说:“山潮不如人潮”,此后子孙繁盛,发展至今泥利午罗姓共有4族84户,人口近370人,成为泥利午村的大户。罗姓4族祖上彝语分别自称为“阿力盖”、“克赤佬”、“阿如派”、“赤非一”,罗姓家族以各自的称谓来识别自己的先祖和家族。

泥利午村曾沿袭彝族先民火葬习俗,在今罗姓“克赤佬”家族祖坟地处还有火葬场遗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泥利午村地母庙周围附近出土过无数个火葬罐,据村民说火葬罐现已下落不明。据相关文献与当地传说综合考证,至清代中期,泥利午彝村才逐渐改用土葬,现村中还在保留完好可供后人识读的最早墓地汉文碑,墓碑立于清乾隆四十三年,还有部分更早的土葬墓则无碑文可供识读,据村民介绍,这部分土葬墓可追溯至清代早期。

 泥利午村是距离巍山县城较远偏僻的彝族村落,由于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相比其他彝村,泥利午村至今仍还保留着彝族腊罗巴支系的诸多传统民俗,如多彩朴素的彝族服饰、百年陈旧的古民居、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庄严肃穆的火炕床、神秘祭祀的宗教信仰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歌舞艺术等等,村落的传统民俗习俗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展现了彝族腊罗巴支系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二、历史溯源

彝学界普遍认为,彝族“腊罗巴”支系为“乌蛮”之后裔。“乌蛮”,为汉、晋年间叟、昆明各部在南北朝之后逐渐分化重组而成,“乌”,即“黑”,与白蛮之“白”相对。彝语称“黑”为“若”,或译写为“诺”,汉语取其意而称之为“乌蛮”。“乌蛮”虽为叟、昆明各部演化而成诸部之统称,但是其内部发展并不平衡,且大部分仍旧保持着其不同的氏族、部落界线。

公元7世纪初叶,分布于洱海地区的“乌蛮”部落中形成了六个比较大的部落联盟,史称“六诏”。它们是:蒙舍诏(今巍山南部、南涧大部及弥渡西部)、蒙巂诏(今巍山北部、漾濞大部)、越析诏(又称磨些诏,今宾川县宾居街一带)、邓赕诏(今洱源邓川镇)、施浪诏(今洱源邓川镇青索,又说在今洱源三营)、浪穹诏(今洱源)。六诏至唐代初年,已经“成为了一些虽仍不统一,但农业生产已经相当发达的集体”。其中,蒙舍诏和蒙巂诏同在蒙舍川内,即今巍山坝子。蒙舍诏在其他五诏的南面,所以又称为南诏。

蒙舍诏是蒙氏舍龙及其子细奴逻建立的。《旧唐书·南诏传》载:“南诏蛮姓蒙氏,……居蒙舍川为渠帅。”《蛮书》卷三说:“蒙舍一诏也,居蒙舍川,在诸部落之南,故称南诏也。姓蒙。贞元中,献书于剑南节度使韦皋,自言本永昌沙壶之源也。”作为蒙氏家族对本族源流的自述,应当是可靠的。“永昌沙壶之源”,即汉代“哀牢夷”,为滇西昆明人的一支,后发展为“乌蛮”之一支。《南诏野史》载“细奴逻,又名独罗消,……唐太宗贞观初,其父舍龙,又名龙伽独,将奴罗自哀牢避难至蒙舍川……”。如果《南诏野史》记载可信,则蒙氏一族从永昌迁至蒙舍川的时间应为唐太宗贞观初年。贞观后期,居住于今弥渡县红岩一带的“白国”首领张乐进求让位于蒙舍“乌蛮”细奴逻,随后,“六诏并乌蛮”。流传于巍宝山一带的《南诏故地的传说》系列讲述了蒙舍龙、细奴逻父子俩征战四方的故事,虽不能尽为信史,但从侧面折射出了蒙舍诏一统六诏的史实。南诏建立后,从属蒙舍诏的“乌蛮”,除蒙氏王族、官员阶层及所属随员迁入太和城(今大理太和村)、阳苴咩城(今大理县城)之外,其余平民仍居原地,是形成后来的巍山地区彝族腊罗巴支系的主体。

南诏灭亡后,蒙舍诏境内的部分乌蛮被迫向外迁移。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清平官郑买嗣杀南诏王舜化贞后自立,为巩固统治,郑买嗣大量屠杀南诏王室成员,为逃避屠杀,剩余的南诏王室成员辗转逃亡。据《南诏野史》、《滇略》等史籍记载,蒙氏王族成员一部分南下渡过澜沧江后落籍至云南景东、云县一带,一部分则渡过礼社江后折往东北,再过金沙江后到达“乌蛮七部落”(今四川凉山一带)。普洱、临沧、贵州六盘水、四川凉山等地的部分彝族都认为其祖先来自蒙舍一带。四川凉山一带自称祖先来自“蒙舍”的彝族人在为亡者念指路经时,将灵魂的归属地放在洱海之南的蒙舍故地——巍山。元代,李京《云南志略》载:“罗罗,即乌蛮也。”康熙《蒙化府志》卷一《风俗》载:“倮罗,土著之乌蛮也,……多依山谷聚族而居,……然此种(按,‘摩察’)唯蒙境有之,不与他郡倮罗同。”《滇略》卷八《夷略》载:“摩沙,黑爨之别种也。大理、蒙化皆有之,常执木弓药矢,遇鸟兽,射无不获,其性悍……”《云南图经志书·蒙化府》记载:“境内有摩沙者,乃黑爨之别种也。”多数学者认为,“摩沙”、“摩察”、“摩些”皆为“蒙舍”的异写,是各地彝族因口音差异及记载者的译音差异造成的,而明、清巍山地区称“蒙化”也是由“蒙舍”这一名称转化而来的。

在巍山一地彝族腊罗巴的传说中,一部分迁往蒙舍川西部山区漾濞江河谷一带,即今巍山的牛街、龙街、马鞍山和紫金乡,及漾濞县的鸡街、瓦厂乡一带。在巍山县、大理市等山区的彝族腊罗巴中,还广泛流传着有关蒙氏王族逃难到这一地区的传说。至今,漾濞县鸡街、瓦厂、顺濞等乡镇,由彝族蒙姓400多户2000余人自称祖先来自紫金乡一带。流传于巍山紫金、马鞍山等地的民间传说提到,原居住在巍山的一部分蒙氏王族成员改名换姓后隐于周边山区乌蛮部落中,其中,改姓多用“茶”、“字”、“罗”、“左”等,其中以改姓“茶”、“字”姓为多。当地腊罗巴群众自称,改“茶”、“字”二姓有不忘祖先之意,因“茶”、“字”分别保留了“蒙”字的“艹”及“冖”部分,还有一种说法,“茶”可分解为“艹”、“人”、“朩”三部分,意为“蒙氏族人藏于林中”。至于大理国时期巍山地区蒙舍诏遗民及其他乌蛮诸部落,均不见于文献典籍记载。笔者在泥利午彝村进行调查时,据当地村民口述自己的祖先最早是从“茶”姓发展而来的,他们这支彝族“腊罗巴”也是从蒙舍诏细奴逻发展而来的,泥利午彝族应为蒙舍的后裔。

三、田野记录下的彝族葬俗

泥利午彝族古时人死后以火焚尸,火葬是当地的传统葬俗。据唐樊绰《蛮书》记载:“蒙舍及诸乌蛮不墓葬。凡死后三日焚尸,其余灰烬,掩以土壤,惟收两耳。南诏家则以金瓶,又重以银为函盛之,深藏别室,四时将出祭之。其余家或铜瓶铁瓶盛耳藏之也。”明代后期巍山受到中央明王朝拓疆政策的影响,逐渐改为汉族棺木土葬习俗。明末清初以后,葬法与汉族大致相同,泥利午彝族基本为土葬习俗。如今的泥利午彝族非常重视丧葬礼俗,而土葬的操办过程也极为复杂,丧葬仪式一般分为探病、报丧、请毕摩、洗尸、入殓发孝、招祭亡魂、开吊、出殡、安葬、丁郎刻木及接祖、脱孝、送祖、草吊等几个阶段进行。

(1)探病。家中老人生重病后,儿女、亲友、邻居等都要前来探望和守候。同时,请毕摩唸经,占卜吉凶祸福。亲人要把寿衣、寿被等送来备用。如果老人落气,孝子便要为死者接气(即用嘴或用竹筒往死者口中吹一口气),并将平时备好的红纸(内装碎银、茶、米、盐、红糖五宝)由孝子放入死者口中,亡者为男口中放1大8小共9个红纸包;为女口中放1大6小共7个红纸包。孝子还要剃光头,若亡者是父亲,孝子一百天内不得剃头;若是母亲,孝子一百二十天内不得剃头。

 

(2)报丧。老人死后,孝子(一般是长子)或家族里的男子1人负责到邻居、邻村和后家(母舅)、亲戚、姑娘等亲友家中逐户报丧,报丧人不能入户,只能在门外,孝子则要跪地恳请众亲友帮忙料理丧事。村寨赴丧的每家每户必须背一背柴送到亡者家里。

(3)请毕摩。家族里的男子带上糖、酒、茶、烟、钱等到毕摩家请往吊唁。毕摩用松柏枝水洗净身后,到毕摩堂敬献毕摩祖师,堂上备升斗、钱、三炷香、红绿纸旗三帜、黄纸钱等,然后向毕摩祖师敬茶、酒各三杯等,诵唸毕摩祖经。完毕,带上法铃、法杖、法帽、坛锣、小钗等法器,请往亡者家中。 

(4)洗尸。老人落气后,儿女须带上清香、黄白纸钱、持土锅到泉水边祈求,将香钱纸火烧于井边,边烧边痛哭祈求,然后,用土锅取水回家,为亡者净身。洗尸时,毕摩唸诵《洗尸经》:“洗你没有洗澡盆,小儿带上刀和斧,房后林中有栗木,砍来做澡盆……。没有洗尸水,孩儿带上香火,来到泉水边,打回清泉水。大儿从头洗,二儿从腰洗,三儿四儿往下洗,全身洗得干干净净……。”伴随着毕摩的诵经,亡者家早已泣不成声,在哀怨声中亡者也已净好身,穿上了寿衣。泥利午彝族寿衣男者穿长衫、戴帽子、手工黑布鞋;女者穿长衫、黑包头(3尺)、花布鞋。

(5)入殓发孝。“入殓”即“装棺”。亡者入殓前须先请毕摩唸经,彝族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要招祭亡魂。毕摩首先送“煞神”,用一筛盘,内放茶、酒、荞花、汤饭、水一碗,点燃香烛,靠近亡尸唸道:“东方来的东方去!西方来的西方去!南方来的南方去!北方来的北方去!”然后,拿起盘中敬水碗,喷水出门,同时将水碗掷于大门正前方,随即又将筛盘送到大路口,朝着埋坟的方向摆放。

亡者装棺时,毕摩用一个篾筛盘,筛盘内装放一碗饭及一只鸡、清香。将其筛盘搁置于火炕床上死者的头前。火炕床前摆上一张方桌作香案,桌上放置升斗、钱、香烛、黄纸钱、茶、酒和毕摩所用的法器等。然后,毕摩开始唸《开路经》,唸完后,毕摩端起筛盘及物品一起送至门外大路口,这次的方位则是朝向彝族祖先迁徙的路线。随后,亡者家人在棺内垫好被褥,众人把尸体缓缓抬起放入棺内,再用红、花、蓝布料数块或绸缎覆盖其尸,两侧用稻草绵纸塞紧,不能放入金属物。入殓后,将灵柩停于中堂,灵前供上香、黄纸钱、茶、酒、饭食等祭品,棺头棺尾各点一只白蜡烛,表示给亡灵照明。主孝(长子)请毕摩开始唸诵《装棺经》和《指路经》。即日,孝子孝眷们进行昼夜守灵,直至发殡。

若亡者为父,则本家叔伯即为主丧,母舅为副丧;若亡者为母,则母舅即为主丧,本家叔伯为副丧。主丧和副丧进家就座后,孝子跪地叩首,请主、副丧官撒白(向孝子孝眷和亲友发孝布,主孝(长子)8尺,主、副丧4—5尺,其余3尺)。父母双全的族内侄儿男女或未婚男女、儿童,须在孝布上缝上红布条。

若亡者为母,家人须立即带上鸡饭箩赶往母舅家(葬俗中彝族称母舅为“后主”),到了后主家大门外,报丧人不能直接闯入,须先在门外大声喊叫,待屋内主人应声出门后,燃化一道黄纸钱,方能入内。入门后先以鸡饭箩祭献祖宗,然后再请后主前往母家吊祭。

后主到来时,孝子孝眷出门迎接,并携带一只绵羊脚,朝着苦主来的方向,把羊脚吊于树枝上。于是,孝子孝眷返回家中,将后主及其家里人置于门外,后主先在门外喊三声,然后由报丧人点好火把,到大门外把后主及其家人一并迎进大门内。进门后,苦主把鸡饭箩等食物祭献给亡灵,随后,主孝家请苦主坐到火炕床上,以贵宾相待。彝谚“后主坐床头,毕摩站床尾”,后主(母舅)在彝族社会中占据着很重要的角色,母亲家的所有大事都离不开母舅来参与及决定。后主未到孝子家之前,棺盖是不准被封住的,要等到后主家人验棺过后才能封钉棺盖。

 

(6)招祭亡魂。毕摩送“煞神”之后,要进行“招祭亡魂”仪式,首先,在亡者灵柩前设一案桌,案桌上置升斗、清香、纸钱、蜡烛等。斗内插上三叉松即神枝,点香三炷,敬茶、酒各1杯、1碗生米、1陀白盐、敬水1碗、1盏油灯、备好猪1头、绵羊1只。然后,孝子家把猪和绵羊牵到亡灵灵柩前,孝子跪于灵前。毕摩用一棵8尺或6.2尺长的麻线,将其一端拴于猪耳上,男左女右,若父亡拴其左耳,母亡拴其右耳,麻线的另一端系于亡者的棺头之上。孝子跪拜,反手触其麻线,父为左手,母为右手。同时,毕摩唸《招祭亡魂经》,进行祭牲,将猪和绵羊宰杀祭献亡灵。

(7)开吊。开吊是丧葬礼俗中最为隆重的环节。当日,在亡者家的堂屋外院内正前方搭建一座孝棚,孝棚杆以栗树木、竹子材料为主,棚高2.3米左右,棚顶两端扎有两尾纸鱼,中部立纸葫芦。棚檐两边吊有红灯笼各一个,下坠长白缨。孝棚门柱上贴上挽联,若亡者为年满60岁以上老人贴桃红挽联。整个孝棚以青松柏枝为衬,用红、黄、蓝、绿、白纸带交织缠绕,纸花点缀棚间。孝棚的棚顶上还要拉上彩灯,夜幕来临时尤为醒目闪亮。孝棚搭好后,族内人负责将灵柩从堂屋抬移进孝棚,在棺材上覆盖一块毛毯,然后在灵前放置一张香案,由毕摩负责在棺材头上摆放酒1杯、茶1杯、两段白萝卜,并在上面各插上一串绵羊肥肉串。接着,又在香案上摆放上香、三叉松、果品、米、斋饭、白纸钱等祭品。孝棚全部布置完成后,主孝(儿子)族内人要先拖出一只壮绵羊来到孝棚前,然后主孝家人要全部跪在多张草席上,由主孝领头祭拜亡灵,拜完后,族内人须将将这只绵羊在孝棚前宰杀掉,要先进行生祭,把掏出的羊心、双肾、生殖器完整放到香案上祭献;再进行熟祭,把羊膀子、脖子、大腰椎、三根肋骨、羊肝煮熟后摆放到香案上祭献。宰杀的绵羊必须取到完整的绵羊皮,不能有破损。笔者就祭献的问题询问了为亡者家开吊的罗文华毕摩,据他说:“从前的阎王是个汉族,我们彝族的祖先叫罗巴,是一个非常精明的人,他骑着一只绵羊,阎王老爷骑着龙马,分路时候他俩约定坐骑赛跑,罗巴说:“我的这只绵羊它‘咩’的叫一声,意思明日才比的,今天你我就不要去了。”向阎王提出俩人交换坐骑,罗巴称自己的是万里羊,阎王的只是千里马,绵羊比龙马跑的快,但绵羊说只能明日才能跑,其它时候都不跑,阎王答应了罗巴交换坐骑的要求,待阎王骑着绵羊走后,罗巴立即骑上龙马到了阎王殿门外,对着守殿门的门卫说“骑着绵羊来的是罗巴,你见到就立马将他杀死。”交代完后他就快速冲进阎王殿里去了。第二天,阎王骑着绵羊才到门口,门卫一见到立即就把阎王杀死了,从此彝族罗巴当上了阎王。于是,泥利午彝族葬礼开吊环节要宰杀无数只绵羊,但是宰杀的头一只绵羊必须祭献给罗巴,因为罗巴是彝族的先祖细奴逻,绵羊则是他的坐骑。

第二天,由女儿女婿们负责送来另外的绵羊,孝女家送来的绵羊才是吊祭亡父或亡母的祭品。

亡者家大门外,竖起一串大“燎钱”,足有三丈高,父母双亡挂2串,若有一方在就只挂1串。不远处摆放着一对童男童女纸人,后面站着一匹纸马,左前马腿上画有一小人,腰背挎包,表示已故亡灵。

 

吊唁按本家(父亲族人)、后主(母亲族人)、孝女(嫁出去的姑娘家人)的排列顺序到孝棚前进行吊祭,场面隆重热闹。当日,本家携带上清香、酒、大米、鸡饭箩及各种糕点、饵块花、茶等食品、果品、钱粮,并请着唢呐队前往。进院门时,先吹响海螺,再吹响大号、唢呐,点火炮三响,所有本家亲属宾朋列队跟随而进,然后,跪草席上成群磕头,完后离开草席,四下帮忙去了。接着再由后主家进场吊唁,他们将准备好的绵羊一只及各种食物祭品背、抬进来,亲友举孝帐,吹着海螺、大号、唢呐浩浩荡荡进入孝场,吊祭排场很大。吊丧的妇女们围棺而扶大声哭喊,边哭边诉说着亡者生前的各种好,灵棚中悲恸万分。地理先生主持上祭,祭献时所有亲友依照顺序到棺前祭献物品,并在灵前跪地磕头。祭献三牲是供亡灵到彝族祖先所在地界的用度,彝族认为不仅要对亡灵追思,更要让其去阴间的路上有物相伴,这是生者对亡者恩情的回报。这时,彝族毕摩诵经:“阴间不报恩,死去到阴间,将不得报恩,阴间一报恩,死去到阴间,将得到九恩……。”

彝族毕摩负责主持整个开吊仪式,须为亡灵诵《吊唁经》、《忆魂经》、《指路经》等。绵羊是死者的陪葬品,村里人传说城隍庙中的外城隍老爷是彝族,宰杀绵羊是为了祭献外城隍老爷。毕摩头戴着法帽,身上穿有羊皮褂,手持响铃。站立在堂前。一阵鸣炮之后,口诵《开吊经》。诵时,男孝子跪在棺木左边,女孝子跪在棺木右边,周围集满了参加吊丧的亲友。“开吊经”从敬献物品说起,说到诸天诸地,请各路诸神开恩护佑,祈祷死者在阴间清吉平安,寄托生者的衰思:

 X年日子好,八月十五好。纸钱备办你,荞花备办你,灯烛备办你,斋饭备办你,糯米备办你,盐巴备办你,生姜备办你,小菜备办你,猪肉备办你,毛羊备办你。今晚院心里,盖起松毛房,地上铺松毛,彩纸扎花棚,灵前竖燎钱,纸马千万匹,送你到阴间。孝子跪两边,披麻戴白孝。黄狸耳朵聋,你的耳朵灵,没听见莫说,你听着带去。鹞鹰眼睛尖,你的眼更尖,不见不要说,你看着带去。

天上请天王,天上请太阳,天上请月亮,高山请山神,青中请山神,请左边山神,请右边山神,请路上山神,请路下山神,请把门将军,请灶君菩萨,请地脉龙神,请哈戛迷士,请来格勿底,请勿底勿沙,请紫微布罗。

马来给马料,马来备金鞍,黄牛怕顶着,莫让它顶着。骑马怕踢着,莫让它踢着。毛羊怕顶着,莫让它顶着。伢狗怕咬着,莫让它咬着。胖猪怕打着,莫让它打着。

请来众亲戚,请来众乡邻,请来众村民,请来众孝子,请来总管理,请来煮饭工,所要请的人,来了都来了。

不要眼睛疼,不要肚子疼,不要踢着脚,要吃的饮食,都要吃进肚。

一人磕十头,十人磕百头,百人磕千头,千人磕万头。所要磕的头,都要磕完掉。

开吊盛典上,我做不了的,我献不了的,我说不了的,请闭墨阿赫,一样样做到。萨啦吹起来,牛角吹起来,碓房接后主,磨房接后主。

骑马认后主,穿调认后主,真正后主在,又不认后主。

后主在哪里,后主在磨房,后主在磨面。后主在哪里,后主在確房,后主在春碓。

后主怕生人,看见来生人,光身往外跑,迫回后主来,穿给新衣服。

毕摩念诵完“开吊经”后,召集众孝子和众亲友,各就各位,准备出葬,众亲友要向亡者告别。毕摩诵经是在白天。晚上,参加悼念的亲友就集中于棺材前,在院心里打歌。他们一边喝茶喝酒,一边唱打歌调,跳唱对亡者的难舍之情,并怀念亡者生前对家人、亲友的友爱之情,跳唱不中断,一直到天亮,意寓为亡者开路。

 

彝族认为“万物有灵”,已故的亡灵有“三魂”:一魂守坟墓;一魂守祖灵;一魂归到祖先发祥地。泥利午指路送魂归的线路是亡灵生长生活的故土,是祖先曾经迁徙的路线,就当地彝族而言,大理苍山就是祖先曾经居住、繁衍、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龙洞,亡灵最终要魂归苍山。

祭礼开始,孝棚前早已摆放好祭品,总理请先生宣读祭词。孝子孝眷们在孝棚前跪下,吹号三响,点炮三响,主孝率众叩拜!执事在灵前敬香、敬酒、敬饭,请先生读引魂幡,读毕,主孝率众再叩首!执事请吹奏手奏细乐;细乐毕,奏中乐;中乐毕,奏大乐。主丧官在大门外举白,孝子孝眷出白,主丧举一燎钱领头,主孝在前,孝子们俯首弯腰依次跟随,缓步走出门外跪地,请先生读出白文,读毕,主丧点香烧纸钱,孝子们三叩首后,返回院内。

 泥利午村彝族丧葬时,开吊晚上颇为盛行打歌,前来吊唁的后家及儿女家还要为亡者请来芦笙队打歌。入夜,远近大小村寨,男男女女涌向歌场,芦笙师率众亲友在孝棚前围场打歌,歌场内芦笙、笛子、耍刀领头打歌队奏起乐、领起舞进行打歌,场地人群快速增加,男女老幼都上场,人们边打边唱,歌,舞姿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打歌场时而浑厚沉闷,时而激情奔放,场地人越来越多,有的观看,有的加入,整个孝棚前呈现更多的是热闹与热烈,人们似乎在打歌场中忘却了悲伤,只有相隔一段时间后,当哀乐的再次奏响,爆竹的炸响,烟火的缭绕,才又让人感到了些许的悲伤。夜深时开吊祭场打歌依然高亢,人们彻夜不眠,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8)出殡。出殡要择吉日。下葬之前,须请地理先生择日子,看风脉,选好地。凡遇重丧、罡道,或与孝子和家中主要成员的属相相冲都忌讳出殡下葬。

出殡分为祭献、宴丧、出魂、出殡4个环节。首先,在孝棚香案处,接着摆放3张小方桌,桌子两边入座毕摩、族内长者以及读祭文的若干人(只能男性上桌),再在桌正下方铺上草席,这时,本家、后主家、孝女家分列队进场,由大到小顺序缓缓入场将酒、肉、糕点、食品及果品等物摆放堆积上桌,然后,集体跪地叩拜,拜完各家要把祭献的祭品收拾走,并把所有东西交给理事们全部堆积到一间房间,各家族带来祭献的物品瞬间足足堆满了整间小屋。祭献完毕,举行宴丧仪式,即由亡者家里的妇女、女儿、儿媳等多名女性左右手各端一碗饭,给亡灵祭献“鸡饭箩”(斋饭)。完毕,族内男人动手拆除了孝棚,这时,毕摩要为亡者举行“出魂”仪式,由毕摩领着孝子孝眷围着灵柩转三转,叩拜后,毕摩立于棺前,手持一根大木棒,抵在棺材头上,开始唸诵《出魂经》:“风吹的垭口,天上有大路,下雨的垭口,坐云彩回来,风雨过得去,地上有大路,灵魂过不去。跟蚂蚁回来,殿王宫殿里,高山有大路,死人有住处,骑大马回来,活人无住处,山箐有大路……。”唸完后,毕摩迅速摔碎酒瓶,举起大木棒击碎摆放在灵柩上的斋饭碗,表示亡者已经出魂完毕。接着,毕摩吹芦笙率领族内成年男性在棺前打歌,打歌持续30分钟左右,打歌完毕众人一起抬棺,棺抬起后,在原地先逆时针方向转三圈,再顺时针方向转三圈,准备起棺出殡。

出殡前主孝手持魂幡,背一篾篮,将灵前香、纸火、献饭等一并置于篮中,带领全家人跪在屋外送葬的路口等候,并请德高望重的老辈妇女给出白的童男童女纸人喂食,她手持碗筷,将红米饭左一口右一口的喂给灵前男女纸人,边喂边唱,意思是请童男童女“引路”,把亡魂引到好走的路上,带往阴间地府去。

 送葬时,灵柩由约10余名男子负责抬,家中妻子有身孕的男子忌抬棺。主孝步履草鞋,腰系草绳,背一篾篮,手执魂幡及白纸钱,边走边撒,称为“开路钱”。一路上毕摩唸诵《出棺经》:“走了要走了,阿乌要走了,阿自要走了,殿王宫殿里,死人有去处,上你的大路。活人无去处,从今天以后,孝子留下来,你自己煮饭,亲友留下来,你自己做菜,乡邻留下来,家当带一半,厨师留下来,走上祖公路。……”,孝子孝眷及妇女们紧紧相随,众亲友哭丧送殡。此时,火炮震响,唢呐哀鸣,催人泪下。在送葬途中,凡遇沟坎路难之处,男女孝子按照大小辈分依次跪在大路中间,为亡者搭人桥,棺材从仰躺在地上的人身上通过。送葬队伍在中途要停棺一次,主孝要跪地磕头,孝女孝眷要给亡者再献一次斋饭,让亡者在太阳落山下葬之前享用晌午饭,然后再次起棺,这时,男人们要调转棺头,亡者脚要朝前,据当地彝族群众传说因为罗茨罗巴进入阎王殿时是用脚踢开门进去的,所以彝族人死后到阴间,也必须是脚朝前,而头朝后的进入。主孝趁机脱下草鞋、草绳,丢弃在此,队伍继续前行。

(9)安葬。灵柩抬到墓地,妇女们将备好的糕点、糖果送给抬棺人及众亲友吃,以表谢意,然后提前离去。主孝先请毕摩用公鸡(开山鸡)点光后祭献山神,并再次唸《出魂经》。地理先生在墓坑内放置一土罐,内盛米、茶、盐银器、玉片等五宝,并用红、黑布各一块,以红、黄、黑、蓝、白五色线封其罐口,口上盖上黄纸钱,另外还要放上一副彝族“八卦”图。然后,由地理先生测量好墓坑中位线后,众人将灵柩放入坑内下葬,锨土填坟,新坟只用填平就行,垒坟又要重新择日,并在坟上插上引魂幡,坟中央压上白纸钱及祭献物品,烧化黄纸钱,坟四周用清香团团围住,据村民说新坟未垒好之前,要防止其它附近的鬼魂侵占墓穴。至此,安葬完毕。

(10)刻木祭祖。灵柩下葬后第二日天亮后,主孝请毕摩到坟前接祖。此时,只有毕摩带领主孝进行接祖祭献,毕摩唸《接祖经》:“今年虎年好,献你三碗饭,今天日子好,献你三块糕,你老在这里,献你三勺盐,我和大孝子,献你三片肉,渡过千条水,你这里不在,翻过万座山,我们不会来,千里来接你,家里活路忙,……”然后,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逆时针方向祭拜卜卦,又按照卦象指示方位上山寻找白花树木。主孝跟随着毕摩到山上找到一棵白花树木,然后,在树下点上三炷香,待毕摩唸完《接祖经》后,从树上砍截一枝白花树木,用一块黑布包裹,由毕摩收进包,背着迎回家。

回到家,毕摩在亡者家堂里摆好香案、升斗、钱币、香8炷、黄白纸钱、油灯、茶、酒各三杯、汤、饭、果品等。动手将带回的白花木砍成15公分长,用刀削去外皮,将其木雕刻成小人,并刻上眼、耳、口、鼻等,小木人(男)高6.6寸,(女)高6.2寸。祖灵刻好后,毕摩将祖灵插入升斗内进行点光祭祀,诵《供祖经》:“大理苍山高,不舂碓吃饭,麂脚变獐脚,不磨面吃面,跳不到顶上,不缝衣有衣,蜜蜂变白蜂,不劳动享福。飞不到顶上,用钥匙开门,丁郎刻木像,跟儿子进屋,……”。主孝头顶升斗内插祖灵,按逆时针方向绕香案转九转,然后,顶升斗爬梯子上楼,由毕摩按照男左女右的顺序,将祖灵安装在篾巴上,又将其安放到祖龛(祖灵洞),辈数一般依照从左至右排列。逢年过节,全家老少进行祭献,称为“丁郎刻木”,实际也是彝族家庭内部孝道文化的深刻体现。

(11)脱孝。满百天后,家人要给亡者烧包封,包封一百个,上写死者和孝子的名字,包封内封有纸钱,由孝子一边唸包封上的文字一边把包封烧毁。同时,还要请毕摩到城隍庙或城隍树下,举行城隍解厄仪式,届时要杀鸡、烧黄纸钱,唸《城隍解厄经》等。三年除服,满三年后,亡者家人清明节期间,携带上祭品,集体到坟上祭献。先请毕摩唸经,接着用三叉松(神枝),一口土锅内装纸衣服数套,米、盐、豆、茶、碎银五宝及祭品,这些东西都要烧给亡者在阴间使用。还要在坟前除孝,孝子女、眷属们集体烧掉孝服。守孝期间,孝子孝眷禁忌到其他人家中串门。禁吃牛肉、大蒜及鱼腥之类食品。

(12)送祖。祖灵牌位满三代后,要举行送祖。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送祖。这天,由毕摩主持送祖仪式,孝子及亲友们集合在祖龛前,供桌上放着生、熟祭品,孝子们跪于两旁,毕摩施法唸《送祖经》。唸毕,毕摩从祖龛上取下满三代的祖灵(丁郎刻木),放在托盘里,由主孝端着,毕摩领路,送到村后山中,此时,毕摩选定一棵祖宗树,在树上凿开一个能容纳祖灵的方形小洞,把祖灵安放进树洞中供奉,再用树皮盖子封住洞口,四周用松香封严,半年后树洞会自然长严。这种古老传统的彝族送祖习俗至今已极少有保留了。

图片

四、变迁与消亡:彝族葬礼的正向研究

彝族葬礼是非官方的,葬礼活动的支配主体来自民众本身,是按照民间自发组织起来的,它是民间生活本身意愿表达的方式,民俗较之任何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更强烈地表现出普遍的人文精神。葬礼给人以一种“异世界感受”,举行葬礼期间,每个哀悼者都在与逝去的亲人进行着单独对话和心灵沟通。人们会利用这最后的送别机会,将往日一直想说又难以启齿的话向死者倾诉,以求得死者的理解或宽恕。通过葬礼仪式活动,人们忘却了对死亡的恐惧,对逝者的哀痛,而是将全身心融入到尊重与表达的情怀当中。因为死亡是人类终究要面对的问题。彝族葬礼期间,人们相互安慰,祈求逝者能够得到祖先的引领,让逝者的灵魂有所归途,回到祖先所在的地方,并又告慰生者要从生离死别中走向更美好的生活。

泥利午彝族葬礼给人一种安定感和亲近感。对于在人生历程中发生的突如其来的死亡,人们需要一种生活的秩序感,葬礼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传统生活的亲情依恋。然而,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民族传统文化发生了变化,人们长期遵循的传统民俗要面临新制度,新方式的生活变迁,彝族人的生活也面临着新葬俗改革的社会适应,在时代进程中产生了传统民俗与新民俗之间矛盾调适的适应。

 葬礼是一种极具深远意义的民间活动,是历史传承性的社会交往行为,是在个人、家庭、家族与村落文化之间一种多维度的群体性意识和情感维系的活动。任何人都不会无故将自己排斥于这种活动之外。在葬礼的整个过程中,村寨中的每个人同样都会感受到浓厚的氛围,人与人之间的互帮互助,增添了情感的联系。葬礼的仪式活动,是人们在村落文化中体现个人技能和技艺的场合,人们十分在乎自己在这场活动中发挥个人所长,从而体现自己的价值。因为没有任何一种活动会像古葬礼活动这样丰富和盛大,甚至没有为亡者帮助到的人都会为此感觉到深深的愧疚,人们将自己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毫无顾忌地展示出来,这种古朴的民俗文化活动成为了彝族人记忆中最深刻的部分。

泥利午村彝族葬礼活动使人们的情感朝着积极乐观的生命观迈进,每个人都会在这个交际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作用。2021年11月新《殡葬管理条例》颁布后,葬礼民俗活动现今也已经被简化,逐步淡化,作为曾经古葬礼活动的主办者或参与者,每个人都有了对国家新殡葬改革之后的情感活动、情感指向和情感寄托。然而,通过深入田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彝族传统葬俗成为了彝族人崇高的人文精神理想,人们的传统观念在变迁走向消亡的时代背景中结束,笔者也通过田野调查文本整理的精神记忆,确立了人类精神追求的正确导向。

 

(全文完)

(来源:云南南诏研究中心

(浏览:

注:本网站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相关诉求,请联系 400-0000-391

    祭祀网版权所有   网站地图    网站备案号:陕ICP备2021010630号-2